找到相关内容95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(2)

    观察腹部的起伏,当你精进地注意起伏的过程,便是活在当下。随着你努力、精进地培养觉知的剎那,会相应生起一个属于洞察的心理活动,就如心固着在观察的所缘一样,你掉入所缘之中。这个定心所不仅是心一境性地洞察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362650.html
  • 戒律思想之发展

    是在:守持戒律,离开罪过,清净身心,修禅定而定心,养成清净的叡智,达观世界人生的实相,和断尽烦恼。这是佛道修行的三大纲目,古来把这叫做戒定慧三学。在这三学中,如不由戒来使生活清净和合理化,卽无法修「定...

    上田天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2762904.html
  • 白云老禅师著作:休庵随笔

    ,即是如来平等法身,故名本觉。  相似觉:谓圆教中的信心、念心、精进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护法心、回向心、戒心、愿心等十信位;由始觉之功,见思粗惑,既已断尽,尚余无明细惑未破;所觉之理,非真本觉,唯...

    白云老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1263000.html
  • 以梵语文献为中心看禅的起源与流变

    专注于一物,亦为亿兆旁象所缠绕。瑜伽行者如能心注一处,则为执持(第六支),这是瑜伽的第一步。如果禅心顺利,定心不移,则升至第二步静虑。此后,便依数论哲学的原理,逐步观想层层升高,先是观想粗大物,如牛;...禅。  这几种禅从修身定心到心人空寂都与瑜伽本有的“调服”(身心)以致“相应”的境界一致。而相应的对象因不同法门而有所不同。《修行道行径》云:“其修行者计有三品:一日或身修道而心不随,二日或心行道而身...

    张保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91963118.html
  • 唐君毅《佛学中之唯识宗之哲学》

    其善恶染净不定者称不定心所,如悔眠寻伺等。第四类为不及相应行法,即如上述之次第、时、空、数等,此乃依色心之法而假立之法。“假立”言其自身无独立之实在性,非谓同龟毛兔角,一无所有。不相应[注:安慧《广...

    唐君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75563332.html
  • 逆川禅法

    还是提这种公案,层面不一样。第二个阶段他用功的时候呢,是“不是心”,但没有否定心,心的存在是自在妙用。起心动念,吃喝拉撒,呵佛骂祖,样样都来,都是当下的全体显现。这个时候如果你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2663444.html
  • 大乘与小乘

    共历五十二位而证佛果,这五十二  位是: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及等妙二觉。  一个凡夫由初发心行菩萨道,受持菩萨净戒、修习禅观培养定心,闻思菩萨经藏培  植慧根,以一切法无我起观,常护身口意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2763537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/第一章

    握住此清净的心,便可把贪心变戒心、嗔心转定心、痴心化慧心,将贪、嗔、痴转为戒、定、慧。”弟子们闻后,感悟极深,从此用清净之心来修行。  知何因缘让我们苦,知何因缘让我们乐,只要能远离不善的因缘,自然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163700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 第四章

    。  《修行心态》  修行者当有八种心:建立“信心”,下定“决心”,发“菩提心”,时时“观心”,日久“定心”,必将“明心”,自然“用心”,一切“无心”。  信心是来自于了解,而不是出于口号!您要有信心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463703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“二种根本”浅说

    时观此梦喻,知如此之境乃一心变作,不生空寂,而能去除情执。  (4)影:指镜中的影像。真言行者住瑜伽之境,感见秘密曼荼罗,有端严柔和相、可畏忿怒相,乃至杂多诸尊像,时观此影喻,能悟定心之镜中所现诸尊...

    传 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1263823.html